石泉:一泓清水背后的河湖生态蝶变


稿件来源:石泉县水利局 发布时间:2025-11-06 14:03:24


碧波荡漾的汉江在秦巴腹地蜿蜒穿行,江面上鹭鸟翩跹,后柳水乡游人如织,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石泉大地。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石泉县,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使命。近年来,该县通过创新河湖治理机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水经济等系列举措,走出一条河湖环境整治与生态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新路径。

石泉县境内有大小河流456条,河湖众多意味着责任重大。过去,由于河湖问题类型复杂,部门条块式管理效果不佳。面对“九龙治水”各管一段的困境。“握指成拳”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2017年以来,石泉县创新工作模式,建立组织、责任、保障“三个体系”,分级分段明确河长,确保不论大河还是小河都有专人负责。为强化管护力量,该县探索建立了 “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衔接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今年3月,石泉县发布2025年第1号总河湖长令,进一步部署河湖长制各项工作,探索推进“河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局长”“五长治河”模式。这一机制夯实了“河湖长制+”多元协同治理根基,全面激活了“河湖长制+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同治理活力。

深秋时节,在曾溪河大沟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现场,挖掘机轰隆作响,工人们正在修建生态护岸、堰渠等,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通过全面清理河道、新建生态沟渠、生态护坡护岸、生态步道、生活垃圾转运站、污水处理站、污水收集管网等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改善了流域内乡村村容村貌和生产条件。这样的治理场景在石泉县并非个例,后柳镇中坝河流域环境生态治理及水毁修复项目也在如火如荼推进。“十四五”以来,石泉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5.2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功能持续稳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水源涵养能力稳步提高。同时,水土保持在促进乡村振兴、提升产业发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县水土流失治理呈现面积逐年递减、侵蚀强度不同程度减轻的趋势,水土保持率稳步提升,汉江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近年来,石泉县秉承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坚持“三水”统筹、水岸共治,以入河排污口整治、涉水企业监督帮扶等为抓手,不断强化河湖监管措施,扎实开展河湖遥感图斑复核及河湖“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水环境质量巩固提升行动。同时,加强日常巡查监管和执法检查,巩固河道专项整治成果。切实筑牢“一江清水送北京”生态屏障。多年来,汉江出境断面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及以上。该县的河湖管护机制创新成果在2022年获得了水利部的认可,并被收录为典型案例。石泉中坝河和池河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河湖”和市级“幸福河湖”。“十四五”以来,石泉先后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等荣誉称号。

为持续改善境内河湖环境,石泉县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机制,不断提升水保监督执法力度以及河湖监管、水资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探索建立“河湖长+智慧平台”协同联动的创新运行机制,强化河湖长制信息系统管理。在水质监测方面,石泉县境内共设5个水质监测断面,汇水范围辐射广。为实现“巡查无死角、监管无漏洞”,安康市生态环境局石泉分局采取“逐点核查、全面覆盖”模式,对5个断面逐一现场巡查,将巡查范围延伸至断面上游2公里、下游100米以及两岸沿线居民区,确保出境水质稳定达标。

在严格保护水资源的同时,石泉县科学开发利用河湖资源,因地制宜构建水经济产业链,推动水文旅文创、优质水开发利用等水经济新业态融合发展。依托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该县确定了“南靠前,水为先”的旅游发展战略,先后建成了4A级景区5个,3A景区5个,旅游示范镇村16个,并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

美丽河湖串起美丽乡村,后柳水乡、雁山瀑布、中坝大峡谷……如今石泉县的一个个旅游景点已成为游客休闲游玩的避暑胜地。石泉老街、后柳水乡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这正是河湖环境整治成效的生动体现。 望碧水美景如画,观河畔游人如织。今天的石泉,正在形成“一河一风景、一湖一景区,处处皆水景”的大美河湖新格局。

(作者:周传水)



陕ICP备170034748 投稿邮箱:1030673130@qq.com
Copyright 2006-2014 光讯网(www.guangxun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