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下乡记:袁家村非遗里的时光密码


稿件来源:张远卓 发布时间:2025-09-09 09:24:42


  2025年7月17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实践团踏上了礼泉县袁家村的青石板路。这座藏在咸阳北部的村落,不仅以关中民俗闻名,更藏着皮质工艺、鼻烟制作、传统纺织三项濒临失传的老手艺。一天的走访里,指尖划过的皮革纹理、鼻尖萦绕的草木香气、耳畔纺织机的咿呀声,都在诉说着非遗传承的故事。

  一、老皮匠的“千锤百炼”

  走进村口的“德顺皮坊”,38岁的赵师傅正坐在小马扎上,手里的锥子在牛皮上穿梭。“这手艺,我从16岁跟着父亲学,现在年轻人不爱干喽。”他举起一块刚鞣制好的牛皮,阳光透过窗棂,在皮革表面映出细密的毛孔。

  赵师傅告诉我们,皮质工艺的精髓在“鞣”与“缝”。鞣制时要用槐树叶、皂角水反复浸泡四十天,让生皮变柔软;缝制时不用胶水,全靠锥子扎孔、麻线穿梭,“以前村里男人都得会这手艺,马鞍、皮箱、甚至小孩的虎头鞋,全是皮做的。” 

 

1.jpg

图为赵师傅在给牛皮打孔。 张远卓 供图

 

  我们试着学打孔,锥子刚碰到牛皮就歪了方向。赵师傅笑着接过工具:“力道要匀,就像你们读书,急不得。”他说,前两年村里办了非遗工坊,有年轻人来学,但大多熬不过三个月,“这活累,夏天汗泡着,冬天手冻着,得真喜欢才行。”

  二、鼻烟壶里的“草木春秋”

  穿过主街的锣鼓声,在巷子深处找到“闻香阁”时,72岁的李奶奶正用小勺将深褐色粉末装进青瓷瓶。“这是鼻烟,不是烟,是草药做的。”她递给我们一小勺,凑近一闻,薄荷的清凉混着艾草的醇厚直窜鼻腔。

  李奶奶说,鼻烟的配方是她家传了六代的宝贝:“薄荷、白芷、丁香,还有咱秦岭山里的苍术,得按比例配好,阴干三年才能用。”她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家家户户都有鼻烟壶,“老人提神,小孩防感冒,比吃药舒坦。”  

 

2.jpg

图为鼻烟馆内设施。张远卓 供图

 

  让我们惊讶的是,李奶奶的孙女小李正在旁边直播。镜头前,小李拿着鼻烟壶讲解用法,弹幕里有人问“能治鼻炎吗”“怎么买”。“以前觉得这是老古董,”小李说,“去年跟着奶奶学,发现年轻人喜欢这种传统养生的东西,现在每月能卖两百多瓶。”

  三、织布机上的“经纬岁月”

  在村尾的“锦绣堂”,46岁的王师傅踩着踏板,木制织布机发出“咔嗒咔嗒”的声响,像在诉说古老的节奏。他面前的棉布上,蓝色花纹随着经线起伏慢慢舒展。

  “这是老粗布,棉花自己种的,线自己纺的,布自己织的。”王叔叔的手在经纬线间穿梭,动作麻利。他告诉我们,年轻时村里姑娘出嫁,嫁妆里必须有自己织的“三铺三盖”,“布越密,说明姑娘手越巧。”

  我们学着踩踏板,脚一乱,经线瞬间缠成一团。王叔叔停下手里的活,耐心教我们:“左脚踩,右手扔梭子;右脚踩,左手接,就像你们跳皮筋,得跟上节奏。”他叹了口气,现在村里会织布的只剩三个老人,“机器织的布又快又便宜,谁还费这劲?” 

 

3.jpg

图为郭同学在学习纺织工艺。薛佳聪 供图

 

  但转机藏在角落里——几个年轻人正在用老粗布做抱枕、手提袋。“这是县上非遗中心帮我们找的设计师,”村支书说,“把老花纹改得简单点,年轻人就喜欢了。上个月有个大学社团订了五十个布包,说是搞活动用。”

  四、传承里的“新与旧”

  离开袁家村那天,赵师傅说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手艺就像咱这黄土坡,看着老,底下全是养分。”或许,非遗传承不需要轰轰烈烈,就像赵师傅的锥子、李奶奶的药粉、王师傅的织线,在时光里慢慢打磨,总会有人接过这根接力棒。

  车窗外,袁家村的灯笼渐渐远去,但那些指尖的温度、鼻尖的香气、耳畔的声响,已经成了我们心里关于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通讯员:张远卓)

 



陕ICP备170034748 投稿邮箱:1030673130@qq.com
Copyright 2006-2014 光讯网(www.guangxun16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