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商洛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2025-10-16 20:06:22
前一段时间,根据市上统一安排,随队到商南县督导其“三个年”活动工作开展情况。在督导中发现近年来,商南县紧扣基层党建数字化转型需求,以破解“小马拉大车”治理难题为切入口,依托腾讯“村级服务平台”创新打造“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通过构建理论学习“云辅导”、组织建设“云聚力”、党员教育“云管理”、为民办事“云服务”、村级事务“云监督”、农特产品“云交易”六大数字化场景,推动组织效能、服务能力、治理水平全面提升。我个人觉得“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可以在全市推广应用。
一、“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简介
“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是腾讯公司为村级平台创新推广的村级服务智慧党建平台。平台设置“居民说事”“积分制”“大事记”等9大板块,将组织关系转接、证明事项办理等25项便民服务事项线上办理。依托“居民说事”功能,采取“居民说、书记应、集体议、干部办、群众评”,推动居民诉求回应提速、问题高效化解。创新“积分制+道德银行”数字评价体系,对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善行义举量化积分,挂钩实物奖励,有效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
目前,商南县128个村(社区)全部进驻平台,注册居民人数4.6万人,累计化解群众诉求3300余件、办结率达98.5%,争取平台助力金30余万元,全县认证和活跃人数排名位列全省第一。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以“建”为基,优化智慧平台。坚持抓统筹、抓覆盖、抓延伸的思路,依托腾讯公司为村服务平台,搭建覆盖全县的村级服务智慧党建平台,打造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云端阵地”。一是统筹规划强基础。出台《“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意见》,指导全县128个村(社区)入驻腾讯“村级服务平台”,2700名网格员、346名驻村干部、238名党员志愿者和87名“两代表一委员”实名进驻平台,890余名镇(街道)、村(社区)干部线上办公。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邀请“腾讯为村”项目创始人专题授课,选派业务骨干2批次65人赴湖南、四川等地考察学习,不断提升线上实操水平。二是功能集成优架构。建立“9+N”架构体系,在运用服务日记、居民说事、积分制、大事记、通知、活动、三务公开、服务事项、数字服务9个一级模块基础上,增设学习交流、道德银行、志愿服务、“两代表一委员”、帮办代办服务等N个二级模块,实现理论学习、组织建设、党员管理、便民服务、村务监督、积分激励、居民说事“七大功能”从线下向线上转移。三是群众参与提效能。按照每户至少一户有一人注册的原则,采取抓点示范推广、会议集中宣传、走访入户推介、群众办事介绍、网络定期推送等方式,引导群众在所属村(社区)平台注册登记,提高群众知晓率、注册率、使用率。截至目前,全县平台注册群众人数达4.7万,活跃居民数1.7万,服务居民数10.9万。
(二)以“用”为本,释放服务效能。针对流动党员、年轻党员和高学历党员增多,教育难进行、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等问题,县上运用“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支部工作网上办、党员教育线上做、党员管理线上管、便民服务线上办”,让党员群众实时感触组织脉搏、感知组织温度、感受组织力量。一是理论学习“不打烊”。搭建学习、教育、宣传、分享和交流“五位一体”的线上平台,将党的创新理论、政策文件、党课视频等内容数字化,制作成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微动漫、小图表,让广大党员群众随身关注、随时学习,随地分享学习心得,以“短平快”学习模式有效提高党员群众参与度。二是党员管理“数字化”。建立党员线上档案,对其参与组织生活、志愿服务、先锋作用发挥等情况实时记录、积分排名。组织4200余名农村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主动答疑解惑、传播正能量,办理群众微心愿2300余件。流动党员通过平台定期汇报思想、认领任务,开展“他乡显担当、回乡做贡献”活动,完成跨地域志愿服务4600余人次,促成招商引资项目28个。三是组织建设“云聚力”。建立“村级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云端组织体系,公布村“两委”成员职责、网格员责任区域、党员中心户服务承诺,方便党员群众办事,实现“有困难找组织”。推行“云端指挥调度”工作法,实行周任务分解、日进度追踪、月成效评估,推动村级事务高效办理、结果动态反馈;对重要事项,发起议事,专题讨论,集中智慧,科学决策。村级“两委”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利用平台宣传政策、收集意见,开展代办服务、处理群众诉求,村级班子战斗力、村干部执行力全面提升。
(三)以“融”为重,推动经济发展。凝聚各方力量,建立“党建+”融合机制,推动基层党建与便民服务、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深度融合,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一是融入为民服务。建立覆盖23.84万人口的信息“一张网”,将组织关系转接、医保养老、临时救助和证明事项办理等25项便民服务事项搬到线上,入党政审、生育登记、开具证明等9项高频服务事项实现“指尖办理”。组建139支覆盖县镇村的“帮办代办”队伍,完善扫码即办、云端接单、红色代办等服务流程,采取“吹哨报到”方式办成民生实事230项,推动63个“老旧”小区更新换貌,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融入产业发展。将特色产业项目纳入线上议事,广泛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活动,引导党员群众围绕产业发展规划建言献策,累计征集意见建议860条,采纳落地冷泉鱼、食用菌、梅花鹿、供港蔬菜等特色产业项目131个,全县集体经济年收益10万元以下的村全部清零,年收益50万元以上村有12个。发布茶园管护、冷泉鱼养殖等技术指南,开展农技培训300余场次,培养产业人才600余名、“土专家”1300余名。发布农副产品销售等信息1280余条,促成农产品线上销售1400万元,带动1300余户群众增收。三是融入基层治理。创新搭建“云端议事厅”,128个村(社区)通过线上征求意见完善村规民约,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95场次。依托“村民说事”“书记会客厅”等模块,构建“居民说、书记应、集体议、干部办、群众评”诉求闭环处置机制,办理情况实时监测、跟踪回访,以党组织“跟着办”、党员干部“主动办”,推动诉求回应提速、问题高效化解。截止目前,累计解决群众诉求3300余件、办结率达98.5%。创新“积分制+道德银行”数字评价体系,对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邻里互助、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善行义举智慧积分,对负面清单事项进行智慧扣分、记录在案,积分结果与兑换奖品、评选先进和银行信贷等挂钩,营造崇德向善淳朴民风。
(四)以“管”为要,规范平台运行。针对平台管理不规范、信息安全风险大、长效运维难等问题,强化保障措施,传导工作压力,推动平台建设运营提速提效。一是明确责任“管”。县级成立平台运行服务团队,抽调组织、宣传、农业等部门干部,负责统筹调度、督促指导、协调联络;镇级明确镇(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专职副书记为主要责任人、组织委员为直接责任人,定期研究、具体指导;村级分别明确1名人员,专职管理平台。二是健全机制“管”。对发布的信息,实行“三审三校”制度,严格执行保密纪律,一般性事项由村级党组织书记审批,重要事项由村(社区)提交申请,上报包村领导、镇(街道)党(工)委审批;对群众反映的诉求,实行快速响应、闭环办理机制,一般性问题由村级党组织书记、管理员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办理,较为复杂的问题,3天内研究解决措施,限时完成,全程公示。三是严格考评“管”。将“云端”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运行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基层党建日常督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实行“季度督查、年度考核”,对运行情况好的村(社区)表扬奖励,对运行情况差的村(社区)通报批评。目前,认证居民数4.7万,服务居民数10.9万;69个村(社区)达到五星级,20个村(社区)累计获得村级服务平台“千村激励计划”奖励资金30余万元。
三、在全市推广的可行性
一是中央有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党建工作,努力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线下线上全覆盖。建设“云端”上党群服务中心就是依托云端平台整合基层党组织资源,建立“线上+线下”双轨管理机制,不断推广党组织覆盖率、党员信息动态管理率。
二是运营的成本较低。“村级服务平台”是农业农村部指导下由腾讯公司开发的 “零成本、零维护、零门槛” 微信小程序,群众只要拥有智能手机、有微信号就可以使用,村级党组织只需要明确1名专职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日常维护。
三是治理上迫切需要。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基层治理面临人口流动频繁、服务需求多样化等挑战。传统党群服务中心受限于物理空间和人力成本,信息传递效率低,群众参与度不高。“云端”上党群服务中心把线下跑腿转向线上办理,从“敲百家门”到“一屏智理”,可有效提升服务效率、密切党群关系,符合新时代基层治理需求。
四是作风上提升效能。在“云端”上党群服务中心,群众遇到任何问题或疑问,都可以通过平台向村级党组织书记反馈,问题上报、分流处置、结果反馈实现闭环运行,办理意见全线上讨论、处理过程全流程公开、办理结果全社区监督,倒逼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
四、在全市推广的建议
一是在模块设计上贴近需求、简单方便。由组织、宣传、政法、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联合,从市级层面出台《“云端”上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意见》,指导全市村级党组织在运用平台9个一级模块基础上,合理增设二级模块,既涵盖组织、宣传、政法、农业农村、民政等部门相关任务的落实,也符合基层党员群众的需求和素质,尽量像抖音一样少而精,让群众易操作、有吸引力。
二是在推进落实上联动协同、以点带面。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整合组织、政法、宣传、民政、社保、农业农村等部门资源,将群众关注的惠民政策、服务事项制作成音频、视频,方便群众了解。先在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帮扶村和其它有条件有意愿的村(社区)率先试行,逐步扩大使用范围,通过1到2年时间,实现村(社区)全覆盖。
三是在服务内容上拓展特色、增强粘性。结合各地实际,增设产业服务模块,如电商直播培训、农产品供需对接、乡村旅游推广等,助力乡村振兴。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发“老年服务专区”“青少年活动专区”“创业者服务专区”,开设“书记直播间”“专家讲堂”等栏目,增强平台吸引力和实用性。
四是在保障措施上补短强弱、确保长效。加强农村5G网络、光纤宽带建设,对偏远山区实施信号增强工程,确保平台稳定运行。在镇(街道)和村(社区)配备专职平台管理员,明确岗位职责,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吸纳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等参与平台管理和服务。建立舆情监测和风险防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平台上的矛盾纠纷。加强激励支持,对连续6个月保持五星级村(社区)予以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