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报道 > 正文

这个节水工程,正在让“北大荒”变样

2020-11-18 16:11:05

来源:新华

分享到:

  新华社哈尔滨11月17日电 题:这个节水工程,正在让“北大荒”变样

  新华社记者杨喆

  “南有南水北调,北有三江灌区”,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一些农民这样说。

  引水渠系18000多公里,每年节省地下水18亿立方米,改变地区种植条件,种“好大米”不再是难事……在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十四灌区工程已进入到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的最后阶段,正在让昔日“北大荒”,如今“北大仓”发生着新的变化……

  这是10月14日拍摄的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上绥滨县境内的一片耕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顾景坤 摄)

  “做梦都没想过能用江水”

  周厚超是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鑫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所在的地区位于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水田离不开水。过去,这里大部分耕地长期依赖的就是地下水。

  “以前打井十几米深,到后来就得30米,水流还小,担心有一天地下水没有了!”周厚超说。

  10月14日,收割机在黑龙江省绥滨县鑫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里收割水稻。新华社发(顾景坤 摄)

  10月15日拍摄的青龙山灌区渠首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顾景坤 摄)

  2019年4月,周厚超用上了德龙灌区引来的江水,一改30多年来单纯依赖地下水灌溉的习惯。“德龙灌区全部发挥效用后,可以减少使用地下水1.2亿立方米。”绥滨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心主任于新英说。

  德龙灌区是分布在三江平原上的十四个灌区工程之一,历经数年建设,灌区迎来了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的最后阶段。

  2019年,黑龙江省开始建设三江灌区田间配套工程,总投资42.3亿元,共有渠系17000余条,总长度18423公里。不久后,三江平原上600多万亩水田所用地下水将被置换为江水。

  黑龙江省水利厅工作人员介绍,三江灌区工程可置换地下水总量约18亿立方米,可达到地下水与地表水采补平衡状态,区域内地下水超采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可充分释放粮食生产潜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10月15日拍摄的青龙山灌区渠首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顾景坤 摄)

  “百年工程”增添粮食安全底气

  除突出的生态效益,三江灌区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在初步显现,为增强粮食安全注入新的动力。

  在黑龙江农垦浓江农场,农户温学全今年用上了青龙山灌区引来的江水,他第一次放开手脚种植了约700亩优质水稻。

  “我们这儿处于第三积温带下限,由于成熟度不够,以前很多优质品种不能种。用江水灌溉,水温比较高,现在一些品种可以放心大胆种了!”温学全说,每亩可增收200元左右。

  据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测算,地表水水温比地下水高7.3摄氏度至17.6摄氏度,亩结实率提高约3.1%,千粒重提高0.7克。

  “现在更多农户可依靠江水提升水稻品质,我们和他们签订订单,同时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绥滨县兴达米业有限公司经理王树祥说,企业近年已通过鸭稻、鱼稻等模式年均带动960余户贫困户增收。

  10月15日拍摄的青龙山灌区主干渠(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顾景坤 摄)

  “三水联合调度”节约水资源

  近日,在德龙灌区一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现场,一个个水泥预制件摆放在稻田边,数台挖掘机正在紧张作业,抢抓工期。

  “去年我们遭遇洪涝,今年又遭遇疫情、台风,但我们实施了冬季搭棚施工等‘超常规’措施,有效保证了工期。”在建设现场,黑龙江省水利四处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副经理郭纯宝说。

  三江灌区工程建设也在贯彻先进的用水理念。

  10月15日拍摄的青龙山灌区渠首站内景。新华社记者 杨喆 摄

  10月15日拍摄的落日余晖下的青龙山灌区一号节制闸。新华社记者 杨喆 摄

  “青龙山灌区的最大特点便是‘三水联合调度’,对地表水、地下水、雨洪资源进行联合调度使用,开创了全国特大型灌区的先河。”青龙山灌区渠首站站长贾哲龙说,这一模式每年可节约水资源2.97亿立方米,比常规灌区节电约15%。

  在黑龙江垦区前进农场一处灌区田间配套工程建设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建设生态净水系统。“利用废弃坑塘,可以对田间弃水实现沉淀净化处理,再通过生态沟返回干渠,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前进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岩说。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