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天地 > 正文

浐河岸边话狮村

文章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周养俊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2-29 22:12:50

res03_attpic_brief (1).jpg

浐河岸边的村庄 王劲一 摄

  因天降“石狮”得名

  我的老家是长安区师村,它背靠白鹿原,面向浐河水,南可见挺拔俊秀的终南山,往北不远是充满神秘色彩的鲸鱼沟。

  师村原名“狮村”,得名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称,秦汉时期浐河川叫“斯川”,因该村地处“斯川”之中,故以“斯村”为名;后因“斯”与“狮”、“川”与“村”近音,于是将“斯川”转音叫成了“狮村”。

  关于“狮村”之名,更广为流传的说法与一块狮形奇石有关。这块奇石位于村中央的崖头上,谈及其来历,村上老人都说它是从天而降的。据传,民国时期,关中大儒牛兆濂讲学回家路过师村,在其徒弟赵炳元家住了几日。赵炳元陪老师游览师村古庙、古迹,当看到那尊“石狮子”时,牛兆濂端详了许久,然后说:“这是一块大陨石,经人工雕刻而成。”赵炳元问它存在了多久时间,牛兆濂说:“看造型和古朴程度,应是秦汉之物。”世人对“石狮”是陨石的说法深信不疑,至于其坠落年代,据《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2000年版)记载:“宋代该村天降陨石一块,其形如狮,得名狮村。”可惜的是,“石狮”在一场暴雨导致的滑坡中深埋地下,曾有人想组织挖掘,但最后不了了之。

  “狮村”历史上曾多次改名。明代时,有周、赵、戴、李、柴、倪六姓村民在此居住,遂将村名改为“六合村”;后又觉得不好,经六村族长商议又改回“狮村”。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汉字简化的原因,以《咸宁长安两县续志》中的“师村”为其定名。“文革”期间,“师村”曾改为“向阳村”,不过时间很短。上世纪60年代末,村头刚通公交车时,汽车站牌上写了“诗村”二字,村里老人一瞧,以为村子又被“改名”了,于是齐声反对。经查明,原来是公交公司管理人员无意写错,于是很快便改正过来。

  风景如画 民风淳朴

  师村历史悠久,这里最初是利用白鹿原原始森林集中烧木炭的地方,至今村子的山坡上、崖坎下还留有烧木炭的小窑洞。烧木炭的先民们不知在这里生活了多少代,后来逐渐转为以农桑为主。如今的师村盛产小麦、稻谷、玉米,是一个地道的农业村。

  师村地处浐河中游,站在村子高处远眺,浐河两岸尽是肥沃的田野,有水田也有旱地,水田种稻谷,旱地长小麦、玉米,年年岁岁,五谷丰登。村庄树木簇拥,多在塬脚之下。村中有窑洞、厦房,还有小楼房,厦房多是单面一坡,窑洞冬暖夏凉。站在高处极目望去,浐河像一根银链,从远处缓缓伸来,又向远处缓缓伸去。春锄、夏收、秋播、冬储,农人们风里来雨里去,终年辛勤劳作,使得一方土地格外夺目诱人。这里春天绿草成茵,繁花似锦;夏天艳阳高照,麦浪滚滚;秋天牛羊肥壮,硕果累累;冬天银装素裹,风光旖旎。

  师村人脸方、目圆、鼻阔、唇厚,骨骼强健,他们善良、厚道、勤劳,性格豪放直率,尽管一村多姓,但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师村现在的村民以周、赵、戴、李为主,还有田、倪、张等姓。师村的历史上,曾有柴、罗、水、鄢等姓在此居住,后因战乱灾荒,这几姓人逃亡他乡,再未返回,师村至今仍有“柴家坡”“柴家砭”“柴家硷”“罗家坡”“水家坡”等地名。

  周姓是师村人口较多的一姓,达1400余人,约占全村的一半。据传,周姓是明洪武十三年由江南迁来的,来时兄弟四人,为师村周姓四门之祖。清时,村上周定邦(人称“五老爷”)考中武举,周守贵、周守林兄弟中武秀才,周姓因此人丁兴旺。师村周姓与一河之隔的周家崖人是同宗,民国时期,周家崖人每年来师村周家老坟共同祭祖。抗日战争时,国民政府陆军第八师三团把周家老坟周边作为练兵操场,周姓祭祀祖坟中断。

  曾有多座古代庙宇

  师村原有明熙寺、金玉宫、戴家无量寺、周家祠堂等十多座庙宇,其中明熙寺和金玉宫影响较大。

  明熙寺原称“洞庙”“娘娘婆庙”,建于北宋时期,主要塑像是“九天圣母”“送子娘娘”,其后又有增添。“明熙寺”锦匾是明洪武年间由皇上赐封的,悬挂在庙中大殿内。过去每逢农历二月初八为会日,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结队前来祈福,三兆、春临、瓦胡同、曲江、鲍北、东兆余、东伍村、赵家湾、郭家滩、史家坡、史家寨等十多个村子的锣鼓队也前来助兴,舞狮子、跑旱船、走高跷、唱秦腔,阵势壮观、热闹非凡。明熙寺史上屡有修复,“文革”时期被毁,1990年重修。

  金玉宫又称“玉皇庙”,初建年代不可考。据《咸长续志》记载,明代就有金玉宫,主要建筑为窑洞,供奉有“玉皇”“大祖师”“二祖师”“地母”“黄龙”“青龙”等塑像,院内柏树林立,院外草木葱茏。金玉宫崖上有处“琴音洞”,据《咸宁志》载:“金玉宫在狮村,宫北崖高十余丈,崖下有洞泉二,洞内多矾石,其水如珠,由洞之额循而下之,日夜叮咚,颇类琴音”。据说古时有一才子路过此处,为洞泉奇景所吸引,当即赋诗一首:“耳畔叮当真好听,疾步近前赏琴声。四下瞧望无琴师,原是洞中滴水声”。这处“琴音洞”乡间亦称“青龙洞”与“黄龙洞”,其得名在村史中有记载:“二洞始见,各有鲤鱼一尾,一色黄如金,一色青如玉。初亦不甚异之,既大旱一日,洞泉忽水罄,愕间风雨聚至,四野沾走,岁大热。自此,每旱洞泉水溢即有雨,村人感之,立庙为祀,金玉宫以鱼色命洞,一曰‘青龙洞’,一曰‘黄龙洞’”。

  明代至今,金玉宫屡毁屡建,香火不断。1983年大雨造成塌方,金玉宫建筑和两洞泉均被埋入土内。1993年村民按原庙神像修复成现状,其洞泉被改造为供村民吃水、用水的自来水源。

  与浐河相依相伴

  浐河滋润着师村的土地,养育着两岸人民。师村孩子多喜水,夏季的河滩就是他们的乐园。过去一到中午,小家伙们便扔下饭碗往河里跑,纵然有家长阻拦,也会想着法儿逃出去。于是,河滩上就有了一群群光屁股的小精灵,他们在河里游泳、摸鱼、抓虾、打水仗,在河渠里捉鳖、掏螃蟹。趁看菜园子的人午休,还会钻进菜地偷摘西红柿、黄瓜,一个个都成了小泥猴……直到家长或者看菜园子的吼叫着赶来,他们才抓上衣服四散逃去。

  傍晚的河滩成了男人们的天地,劳累了一天的他们要到河里来洗澡,疲惫的身躯在清凉的河水里一浸泡,精神马上恢复,顷刻间激昂悲壮的秦腔就在浐河上空飘荡,直到女人拉着长调呼唤吃饭才会走出河水。

  淘米、洗菜、洗衣的女人是师村的一道风景,棒槌声、欢笑声、河水声,声声悦耳。河滩上一件件晾晒的衣服,又使浐河的色彩格外亮丽。衣服洗完了,女人们常常会卸下头上的发夹、皮筋弯腰洗头,那黑发在清清的河水里如水草一样摇曳,河水把女人的脸浸润得格外水灵,看得岸边的男人发了呆,直到听见女人们的笑骂声才尴尬地回过神来。

  浐河两岸,像师村这样优美的村庄不可胜数,说起其中的故事,两岸村民便如那奔流而去的浐河水一样滔滔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