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热点评论 > 正文

“村晚”热的背后,是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

2024-02-21 09:42:34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临近年关,多地“村晚”火爆出圈,吸引上亿人在网络上围观。各地纷纷加入办“村晚”的行列,升腾起浓浓的乡土年味。以村野为背景、大地为舞台的晚会,陪伴万千村民一起过年,而这台晚会的主角,也是他们自己。

  “村晚”是乡村文化的一部分,最早出现在1981年浙江丽水月山村的小学操场上。当时,农民们自编自导自演,表演犁秧田、打稻谷、磨豆腐情景剧,展示蓑衣、草鞋农装秀,演奏二胡、唢呐搭配菇民戏等,看似“草台班子”的演出,恰恰是村民最真挚的文艺表达。

  在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村晚”也成为乡村精神文化的热切追求。2016年9月,在原文化部、中国文化馆协会的推动下,全国乡村春晚百县联盟成立,丽水和河南郑州、福建武平、浙江温州、安徽池州5地成为联盟的发起单位。2021年,“村晚”作为全国推广的群众文化品牌项目列入《“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从一村到万村,“村晚”逐渐走向大江南北。

  全民“村晚”,激发平凡又不凡的生命力。村村办“村晚”,人人秀才艺,村民们既是导演也是演员。在湖南凤凰腊尔山,农民工组乐队回乡办“村晚”,他们当中有厨师和水电工,也有司机和屠夫。节目征集发布后,远在1200公里外的游子积极报名,当地六七十岁的阿妈、五六岁的孩童踊跃登台。他们的表演也许不够专业,但不缺的是热情、原生态的美以及村民自我实现的期许。

  文化“村晚”,彰显乡土文化自觉自信。“村晚”把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在畲族、苗族等村落,村民们穿上隆重的民族特色服饰;在福建福州侯官村,操着地道方言的闽剧曲艺唱腔婉转;在山西临汾泊庄村,锣鼓、舞龙、唢呐等乡村非遗技艺轮番展示……一些曾经没落的民间传统艺术在“村晚”舞台上重新被瞩目。

  乡愁“村晚”,最是万家灯火暖人心。晚会奖品是腊肉,原创小品演的是身边事,演进村民的心里头。以文艺演出为引,庙会集市、手工技艺、年俗表演等拓展“村晚”周边,继承了传统,更增添了新“年味”。打动人心的不只是演出,更是欢声笑语中的“快乐老家”,是积攒一年的思乡情绪。

  多元“村晚”,重新定义新时代的乡村潮流。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村晚”与“村超”合体。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起观看足球比赛,看民族展演。方兴未艾的乡村特色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国“村”IP独特的魅力与活力,也孕育着新的乡村文旅机遇。

  “村晚”已从一时走向四季。2023年初,文化和旅游部下发文件,鼓励各地开展四季“村晚”活动,并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村晚”主会场及示范展示点。据统计,2023年全国“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共举办2万余场,参与人次约1.3亿。今年,“村晚”再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村晚”热的背后,是一股接地气的文化创造力,是村民对乡村文艺的热切向往。形式多样的表现方式,展示出千村千面万种风貌。“村晚”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与群众喜闻乐见的乡土味、年味融合创新,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澎湃动力。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邓倩倩)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