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图览陕西 > 正文

未来三年西安如何做强“三个经济”? 最新版详细发展“路线图”公布

2019-12-06 08:21:57

来源:西安新闻网

分享到:

2020年西安国际客运航线要达到80条,新建5G基站9000个;2021年临空经济规模突破200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800亿元;2022年,西安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家;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500亿元…… 近日,西安市委办公厅、西安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全面推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工作方案(2020-2022年)》的通知。这份最新公布的方案,明确了我市发展“三个经济”的详细目标和路线。

建设辐射能力强大的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

目标年:2020年

关键词:国际客运航线80条

地铁在建里程达到245公里

新建5G基站9000个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公里

总体目标:提高精准供给水平,加快构建陆空海铁一体、联通全国、辐射全球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打造新一代信息中心和智慧 枢纽,夯实“三个经济”发展基础和载体。

织密航空运输网。启动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开通直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枢纽城市客货运航线,积极拓展中亚、西亚客货运市场,强化既有中东欧、西欧、澳洲航线网络,扩大东南亚、中亚经由西安前往日韩、北美的第五航权航线,加快西安蓝田通航机场及起降点建设,打造无人机货运等新型航空运输体系。2020年国际客运航线80条,全货运航线30条;2021年国际客运航线90条以上,全货运航线35条;2022年国际客运航线100条,全货运航线40条,西安咸阳国际通航城市及地区达到75个以上。形成“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空网络格局。

拓展轨道交通网。积极协调省市发展步调,加快西银、西延、西武、西渝等高铁项目建设,2020年,机场至阎良、西安至法门寺(南线)等城际铁路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到2022年全市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到220公里以上, “米字形”高铁网架构基本形成。拓展西安北站枢纽功能,加快高铁新城建设,推进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启动西安东站、新南站建设,研究综合开发方案。加快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建设,发挥亚洲最大的新丰编组站带动作用,到2022年铁路客运量达到1.5亿人次、铁路货物周转量达到140亿吨公里以上。加快地铁5号线、6号线、9号线项目建设,全面启动地铁三期规划项目建设,2020年地铁在建里程达到245公里,累计通车223公里;2021年在建里程达到154公里,累计通车236公里;2022年在建里程140公里,累计通车256公里。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发展,形成以西安为中心,联通渭南、铜川、宝鸡、汉中的“一小时”通勤圈。

优化快速道路网。加快西安外环高速南段建设,推进京昆高速阎良至涝峪口段改扩建、鄠周眉高速鄠邑区至周至县青化段工程和东三环至临潼、西户路快速路工程建设。启动高速公路网加密规划、过境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优化方案研究工作。实施一批枢纽间道路提升改造工程,重点枢纽间通行时间缩短到30分钟以内。2020年大西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公里,2021年达到700公里,2022年突破800公里。形成覆盖全市、连通全省、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网。

2019西安国际马拉松赛

做强智慧信息网。推进信息枢纽和高速信息网络建设,统筹推进“云、网、端”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打造“光网西安”“无线西安”“物联西安”。加快西安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拓展西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总带宽,增强对陕西及西部地区网络信息服务支撑能力。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西北分中心、多式联运大数据运营中心、城市运行大数据中心等建设,统筹推进政府投资数据中心和超算中心建设,形成国家西向信息传输大通道和大数据存储交换中心、信息枢纽中心、互联网信源集散地。推进5G站址布局规划和基站建设、宽带网络建设、网络架构优化、IPv6规模部署、网络服务质量提升、公共区域开放、优化用电供给等重点任务,推动NB-IoT网络建设和应用。2020年新建5G基站9000个, 2021年新建5G基站7000个, 2022年新建5G基站5000个,累计建成5G基站25000个,实现城区5G信号全覆盖、重点区域连片优质覆盖。

打造多元化国际化开发开放平台

目标年:2021年

关键词: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800亿元

航空货运量达到45万吨

临空经济规模突破200亿元

会展场馆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

总体目标:打造引流、聚流、强流的国际门户服务平台,提高国际国内 资源要素聚集能力,扩大辐射范围,提升“三个经济”平台效能。

做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发挥国际港务区国际、国内双代码优势,探索建立陆港与新丰铁路编组站及临潼现代物流区的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巩固铁路枢纽国内龙头地位。扩大粮食、肉类、整车等产品进口,推进二手车出口、汽车平行进口等业务,开通西安至青岛、宁波等沿海主要港口的“五定班列”,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畅通东西双向国际贸易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港集装箱吞吐量2020年达到20万标箱;2021年达到22万标箱;2022年达到24万标箱,中欧班列长安号三年累计开行突破3500列,国际货运线路达到15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和地区。积极申报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到2020年,全市航空货运量达到42万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0亿元;2021年,航空货运量达到45万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800亿元,2022年航空货运量达到50万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6500亿元,基本建成商贸物流中心。

做大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空港综合保税区、临空会展综合体、飞机维修基地等承载园区建设,建成空港国际商务中心、航企总部基地,加快建设进口商品展示分拨中心、跨境电商国际快件产业园、空港国际免税城、临空共享制造基地等特色功能平台,建立临空经济示范区与全市重点产业板块联动发展机制,推进引导飞机维修、航材、航食、培训等临空特色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时效敏感型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发展保税维修、飞机融资租赁、临空智慧工厂展贸、临空试制生产等创新业务。2020年,临空经济规模突破170亿元;2021年,突破200亿元;2022年,突破260亿元。

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吸引跨国公司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探索推进更高标准的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行“两步申报”“两段准入”通关模式,大幅提高通关效率,2022年,整体通关时间压减1/2。研究探索放宽或取消对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动等模式的商品服务贸易限制制度。持续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探索上线FT账户体系,鼓励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以人民币直接投资设立或参股金融机构。在既有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基础上,研究探索中国特色内陆型自由贸易港建设模式和发展范式。争取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西安样本”,到2022年,累计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案例10个。

9月29日,西安机场城际列车通过渭河大桥。

建设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依托最高人民法院第六巡回法庭和第二国际商事法庭,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积极探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机制,编制涉外法律服务业务指引。搭建市场化的涉外商事法律服务平台,积极引进知名涉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在西安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律师事务所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海外并购、联合经营等方式,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设立执业机构。

打造国际投资与产能合作高地。聚焦科技创新、文化旅游、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临空经济等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园区外资企业集聚,推动高新区、经开区、浐灞生态区、曲江新区、国际港务区、空港新城等特色总部经济区建设。加快欧亚经济综合园、中俄丝路创新园、 “一带一路”临空经济国际合作园、中欧合作园建设。规划建设中德、中法等一批国际产业合作园区、聚集区,推进“一带一路”产业园区发展联盟实体化运作。2022年,国际产能合作经济规模达到5000亿元。基本建成国际产能合作中心。

建设多层次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加快西安奥体中心、西安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场馆及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全市会展场馆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2021年超过30万平方米,2022年超过50万平方米。发挥世界城地组织平台作用,持续扩大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全球硬科技大会、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等影响力,积极申办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国家级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延伸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艺术节、国际时装周、年货购物节等会展品牌价值链,策划举办防务、硬科技等优势展会,促进会展经济发展。2020年全市举办各类展会达到300场,2021年达到350场,2022年达到400场,建成国际会展城市。搭建支持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贸易投资促进、政策扶持、代言工商平台。加大西安领事馆区建设,到2022年累计入驻领事馆6家,涉外机构35家,国际组织分支机构1-2家。

构建现代化产业支撑体系

目标年:2022年

关键词:引进培育4A级以上物流企业45家

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家

数字经济规模接近5000亿元

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500亿元

总体目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加快推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融合发展,抢抓超大规模国内市场发展机 遇,加快构建 “三个经济”产业集群。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推进大西安“两港五园十一中心”物流产业集群建设,支持区域辐射型分拨中心、高标仓、智慧仓等现代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陆海联动多点协同的集装箱多式联运智能骨干网建设示范工程。吸引供应链企业集聚,积极构建供应链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网络平台道路货运、跨境电商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绿色共同配送等新业态。建成西安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引进和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到2022年,全市累计引进12家国内外知名的航空货运、国际货代、供应链管理等现代物流企业,引进培育4A级以上物流企业45家。

创新发展现代金融产业。加快建设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沣渭能源金融区—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扩大“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功能,大力发展丝路国际保理业务。吸引境内外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设立区域总部及分支机构,促进各类金融机构聚集发展,高标准建设丝绸之路国际金融中心。深入推进落实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龙门行动”计划,建立与境内外证券交易所对接合作机制,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2020年,全市金融机构数量超过19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80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970亿元;2021年,金融机构数量达到19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00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2022年,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家,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110家,金融业增加值达到1030亿元。西安银行市值规模超过400亿元,西安投融资担保公司资本规模超过35亿元,在保余额超过150亿元。

开拓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加快布局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卫星物联网、区块链、核心芯片等重大前沿产业,提升下一代数字信息产品和配套服务能力。搭建一批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平台,推进技术交流、数据共享、市场贸易、信息消费等,着力培育一批主导数字产业、骨干数字企业和数字产业平台。支持西咸新区、高新区、经开区、航天基地等建设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或示范基地。依托西咸新区共建省市大数据产业基地,重点提升大数据基础服务、平台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托高新区、浐灞生态区,建设大数据创新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大数据应用服务。探索建立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500亿元,2021年超过4000亿元,2022年接近5000亿元。全力争创西安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3航站楼跑道区

融合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中央公园”三大品牌。深入实施“旅游+”和“+旅游”战略,丰富旅游体验,推进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完善酒店、餐饮、交通等设施配套,创新房车营地、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模式,建设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和国际消费中心,打造国际消费城市。2020年,全年接待旅客3.1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超过3450亿元;2021年,接待旅客3.3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2022年,接待旅客达到3.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500亿元,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国家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聚集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基本建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

突破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加快推进碑林环大学创新产业带、曲江文化科技创业城等科技服务重点聚集区建设,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研发设计、检测检验、创业孵化等科技创新服务,积极推进智能系统、精准医疗、虚拟现实等新兴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发展,支持企业、科研院所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海外双创基地、科技园区、离岸创新中心、研发中心、科技服务站等。2020年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3700家;2021年达到4200家;2022年达到4700家。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到2021年院士工作站达到90家;到2022年院士工作站达到100家,博士后工作站(流动站、创新基地)达到100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500人次以上,实施国外引智项目100个以上。构建科技教育中心。

培育发展康养体育产业。发挥西安生态环境以及医疗资源优势,培育康养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健康养老、健身休闲、健康文化旅游与体育医疗康复等深度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及康养旅游。到2022年全市社会力量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达到70%以上。以全面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为契机,促进体育服务产业和消费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西安体育全产业链发展能力。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扩大西安马拉松、中国跆拳道公开赛等国际赛事影响力,积极发展电子竞技等热门体育赛事,2020年举办国际性和全国性体育赛事40场;2021年达到80场;2022年保持在50场。

本版文/记者王昕 图/首席记者王健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