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脱贫攻坚 > 正文

焦虎成:赶着牛羊奔小康

2020-08-07 08:37:1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焦虎成给羊喂食。记者 杨小玲摄

  “虎成小伙有股‘虎’劲!他从外地打工回乡创业,大搞养殖业,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专业户。”提起焦虎成,永寿县渠子镇芦堡村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37岁的焦虎成出生在永寿县渠子镇芦堡村,这里沟壑纵横、交通不便,村里人的日子都过得很恓惶。因为不想再过穷日子,小学毕业后,焦虎成就只身闯北京、奔西安,先后在多家建筑工地打工20载。

  “我曾在一家工地,连续五昼夜干活,那个月我挣了1万多元。打工期间,我结识了妻子并于2010年完婚,育有一双儿女,日子终于有了点起色。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13年春,母亲突患大病,住院化疗3个多月,花去医药费10余万元,我东拼西凑地借了不少钱,母亲总算出了院。”7月25日,焦虎成在养殖场内一边忙着手边的活计,一边给记者讲述过往的经历。

  百善孝为先。也正是母亲的一场大病,在外漂泊的游子才有了回乡创业和就近照顾父母的念头。经过反复斟酌,他决定从事养牛业。父亲焦平常一听极不认同,一是认为儿子没经验,二是前期要投入不少钱,风险太大。所以,好些天里,父子俩虽在同一屋檐下,两人互不搭理、形同陌路。“我总觉得趁自己年轻,要敢想、敢闯、敢干。”焦虎成坚定地说。

  焦虎成从网上看到山西忻州有卖西门塔尔花牛的,该品种花牛生长快、耐粗饲,适合大面积饲养,一般养殖户购买3月龄牛犊,饲养一年就能出栏。于是,他怀揣多年积攒的4万多元,只身前往山西忻州一家牛场,几经讨价还价,选购了11头牛犊,最终以每头3800元成交并当即装车,日夜兼程、顺利抵家。回家当日,家门口被前来看热闹的群众围得水泄不通。这个说:“虎成,一次买进11头牛,真牛!”那个道:“虎成,这些牛犊又瘦又小,能养成吗?”父亲看牛已买回,极不情愿地帮着把牛牵回院落。多亏农家有柴房和不大不小的后院,总算是把11头牛犊安顿下来。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此后,一家人围着牛犊团团转,忙着粉碎草料,把大小脸盆、洗衣盆等家什都当食槽用。原先空旷的院落,霎时全被草料、盆罐摆满了。加之人手少,一天到晚牛叫声不断,宽敞清静的院落瞬间热闹非凡。

  “养牛不怕出力流汗,不嫌劳心费神,怕只怕牛出问题!”焦虎成说。没过多久,其中一头牛就病倒了,焦虎成原以为是他喂得不妥,后来多方打听,才知是牛犊在换水土。

  随着牛犊一天天健康成长,焦虎成家的院落显得有些狭小,他这才搬到离家7里外的赵家沟底。赵家沟曾是一个老林场,山大沟深、林木茂盛,蜿蜒流淌的泾河,成了永寿县和彬州市之间的界河。离河床10多米高处有块空场地,崖面有几孔破旧窑洞,早年是林场巡山人和伐木工劳作休息的场所。但这里因禁止采伐、护林扩绿,窑洞已废弃多年,焦虎成认准此处是“天然牧场”。2016年秋,夫妻二人与牛群一同落脚沟底,并扩大规模,养殖羊和猪等,其饲养方式为完全散养。养得久了,只要焦虎成吹个口哨,牛羊就会随音撒欢回“家”。

  “小两口吃苦咧!”父亲焦平常话语里满是心疼,“前年冬天,下了一场多年未见的大雪,向牛场运送饲料的农用车无法通行,只有靠人工输送。七里山路,大雪封山,儿媳一人用锨在前面铲雪开路,儿子肩头扛着130斤重的玉米袋,脖项还挂着馍兜兜,一步一个脚印走着。最操心的是下沟底要经过一处45度的盘山路,路滑得不行,又要负重前行,娃们不知跌了多少跤。山沟积雪短时间很难消融,前后历时1月,儿子天天向沟底背玉米,硬是将家中1万多斤玉米背进沟。”

  如今焦虎成家的11亩地,5亩麦子是自家口粮,5亩玉米专供养殖场,在剩余的1亩地里,他率先在全村种植中药材柴胡,收入可观。转眼过去3年多,他的花牛已由当初的11头繁育发展到42头,他还养了100多只布尔山羊、10余头猪,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状元”。十里八乡从事养殖业的贫困户慕名前来取经,他有求必应、毫无保留。去年,他还被村、镇先后评为“扶志扶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下一步,我打算试养驴和梅花鹿,扩大养殖品种,预计再有2年我会将养殖场迁回塬上,力争打造一个规模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新型养殖场。那时,我就要赶着牛羊奔小康咧!”焦虎成欣喜地表示。记者 杨小玲 通讯员 张翟西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