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保护“丝路”遗产 推动“一带一路”交流互鉴

文章来源:西安日报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25 21:06:43

  本报讯(记者 张杨)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5年来,陕西践行国际承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大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丝路”遗产成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典范。

  加大保护力度 展示全面真实的“丝路起点”

  在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陕西7处遗产点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保护维修展示工程50多项,保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已先后完成大雁塔1-6层塔檐养护工程、小雁塔白衣阁屋角维修工程和慈氏阁保护维修,开展兴教寺塔和张骞墓本体保护;实施未央宫遗址直城门内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32处、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丹凤门遗址加固工程、含元殿东过水涵洞保护展示工程和大福殿及西北城角区域遗址展示提升工程等项目,向世界展示陕西全面真实的“丝路”起点。

  积极开展遗产监测报告,监测数据显示各遗址点整体保存状况良好。努力提升展示服务水平,逐步完善展示阐释系统。其中,完善大雁塔网站建设、开发微信平台;开展小雁塔展示标识系统改造升级工作,完成“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标识设计方案”等。各遗产点运用多维宣传平台加大遗产点的对外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拉近公众与遗产点间的距离,让公众更容易走进遗产、了解遗产并为之自豪。

  加强保护管理 3处遗址新入选世遗预备名单

  对全省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梳理,编制完成《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包括“丝绸之路”拓展项目、统万城遗址、中国明清城墙(西安城墙)等全省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计划列入遗产点共15处,全面提升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

  拓展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9年,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遗产点被列入国家“预备名单”将推动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9年11月“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西安召开,成立“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调委员会秘书处,为“丝绸之路”遗产申报工作和列入后各遗产点间的交流和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增进交流互鉴 陕西“文物名片”发挥积极作用

  陕西对外文物展览影响深远,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利用陕西“文物名片”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积极作用。

  5年来,陕西举办出入境展览45次,组织赴11个“一带一路”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展览24次(其中协办展览5次)、引进展览21次。

  对外文物考古成效显著,陕西文物保护和考古技术力量赴中亚国家开展考古并推动跨国协作,构建双边和多边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2015年,陕西与哈萨克斯坦开展拉哈特古城遗址考古合作,2017年考古队赴哈调查遗址面积约51万㎡、测绘面积约25万㎡。2017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考察团赴吉尔吉斯斯坦开展考古合作,对该国楚河和塔拉斯河流域10座古代城址进行调查,对“丝路”沿线的碎叶城、巴拉沙衮城和新城遗址进行调查,2019年在该国的相关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同时,联合陕西高校积极参与中亚地区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

  在对外文物学术交流方面,不断扩大与“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业务交流,共同推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等多领域的项目合作。2015年以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先后派出4批专家赴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开展文物保护合作项目。省考古研究院分别与乌、哈、俄等国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2018年5月,陕西举办“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发表《国际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共识》,推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通过“申遗”促进“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