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过年

2024-04-07 23:11:53

来源:秦岭人

        春节,在我们老家哪就叫过年。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体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形式多样的贺岁活动,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禳灾、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底蕴。
我个人认为,春节是文化和亲情的延续和传承。文化的延续,不难理解,这从史料铭志记载不难看出。文化延续传承,是一个民族发扬光大的根基。而亲情的延续传承,正在随着岁月的流失而慢慢淡化了。
现在过年,感觉亲情、感情,是愈来愈淡了。
       记得小时候,过年,从过“腊八”喝了“腊八粥”,大人们就开始忙开了。推玉米椮(人力或者牛推动石磨子加工而成,现在的石磨子已经改成电动机械化的了),做醪糟、窝米酒(小豆颗大小的玉米糁加酒曲酿的一种酒,和醪糟有点像但又不一样),淘麦子磨面(听说农村上世纪20年代多用人力或者牛推动石磨子加工,我小时候常帮助大人推石磨;80年代后期大多数用水磨子加工,80年代后期开始用电磨资子加工,但费用不算小,有的人家为了节省开支一直坚持用石磨子加工,直到本世纪初,人力推石磨子好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水磨子:水作为动力带动磨面机加工;电磨子:电作为动力带动磨面机加工)。过了腊月(古历12月)二十,从腊月二十三祭祀灶火爷开始,过年的仪式正式拉开序幕。接着就是购年货。哪年头,人们生活艰辛,一年到头很少吃上肉,大人、小孩都盼着过年能吃上两囗肉。所以,年货割2斤肥肉,哪是少不了的,家里条件好的,会割六七斤,大多数人不会超过3斤。半年货,还有个重头戏,就是想办法给小孩添一件新衣服。少数是日子好过点的买点布,自己给小孩做一件外套。大多数人家的小孩,都是把不太旧的衣服洗一下,大年初一穿。大人,都是挑不太旧的、平时舍不得穿的、给小孩改不了的拿出来穿,走完亲戚就脱下来出门再穿。哪像现在,大人小孩都是清一色买新的,还要新款新样式。接着,我记得应该是腊月二十五扫屋子,家家要把屋里屋外彻彻底底的清扫一遍。俗称扫去一年的晦气和不快,而且家家还会把扫的灰尘杂物倒在马路边或者是河边,顾名思义是让河水冲走这一年来的晦气和不快;让马路上的车带走自己身上和身边的晦气。再下来,记得是做豆腐和蒸馍馍。做豆腐,再我们老家哪儿家家都会做。一般是在准备“腊八”做“腊八粥”用的玉米糁时就把二十来斤黄豆一同加工好,把加工好的豆粒用直径20公分左右的小石磨,磨碎而后加水烧开,快熟时,再用自家窝的酸菜汁---浆水,一大盆,一点点的加进去,慢慢的搅,过一会,一小疙瘩一小疙瘩的豆腐就出来了,豆汁都成絮状了,这时就不用再加浆水了,否则做出来的豆腐就老了,不嫩也不好吃。而后,再把成型的豆腐盛出来,倒在特制的豆腐箱内压实定型即可。记得哪时家家都做豆腐,而且家家几乎都有专用的工具,小石磨、大缸、豆腐箱、沙布包、呆棍、大铁锅等。家里人多、年里(一般指古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要待客的,会做上两座堪至三座(一座豆腐也就四四方方二十公分长短整二十块豆腐)。哪时的豆腐,比现在从市场上买的豆腐好吃多了,一是不接豆皮;二是用的都是好豆子;三是不加豆渣;四是用自制浆水点的。现在市场上的豆腐都是用石膏点的而且都是机械化加工,成型前还大量的接豆皮,心轻的人一座豆腐接三四张,至多五张;心沉的人至少要接十张豆皮;再有的人,不全用豆子而是加入上次做豆腐剩余的豆渣,心沉的人大多数只用14斤左右的豆子,你说你买的豆腐会好吃吗?蒸馍馍,很简单,家家都会蒸成百个。有馒头、花卷、豆渣馍、等。花馍,关中地区很盛行,就是用发发酵好的面做成各种花样蒸熟再涂以各色颜料而成。豆渣馍,是用做豆腐余下的豆渣,加上一些小米、玉米面、麦面等拌均发酵好蒸熟的一种馍馍,听说“三年饥荒期”,豆渣馍是如同现在的奢侈品高档点心一样,很难吃到,只有大户人家偶尔会吃到。接着是上油锅。上油锅,我觉得在当时是重头戏。几乎家家都会在腊月二十八、九做。炸丸子、炸果子、炸豆腐、做红烧肉。炸丸子,其实是把糯米做成二寸见方的糯米糕点,然后在油锅里再炸一下,把糯米糕点炸成金黄色,捞出来滤干油即可,现在的炸丸子已经是炸各种肉食品。炸果子,其实和炸麻花差不多。就是把发酵好的面擀好,再切成各种样式,再掏出冬种花样,随后把掏好的各式果子在油锅里炸熟即可。熟不熟,只要看面片鼓起发涨,面皮表面成发亮的金黄色即可。炸豆腐,很简单,就是把自家做的浆水豆腐水沥干,拿出一块切成半公分厚的整块,放倒油锅里炸。一般一锅豆腐也就二十块,一般油炸三四块,过年就够了。炸豆腐,一般豆腐四面金黄发亮即做成了。记得这种豆腐在我们染坊哪还有一个俗名叫油豆腐。做红烧肉,先是把买的肉切成十公分长三四公分宽的长条,把表皮的毛剔除干净。家里光境好的,用红糖在猪皮表面抺一层,记得大多数人家是用火晶柿子的汤汁来代潜红糖的。做时把抹了红糖或者是柿子汁的一面紧贴热油放下去即可,两三分钟后肉皮表面红亮红亮即可。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先吃一碗炸果子,就等着红烧肉。总是不等紅烧肉凉就撕一快吃。可能是当时的红烧肉都是八成熟,偷吃多了吃死了吃死了的缘故,一致于我现在不太爱吃肉。一切准备好了,下来就是过年了。
       过年,就是吃团圆饭、拜年、玩。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一大家子人从天南海北不管多远多忙,都要想方涉法赶回来吃顿团圆饭。记得我老家哪一块,一般是大年三十中午一家人一起吃饭喝酒。有钱没钱,贫穷富贵,都会至少做上八凉八热一个汤,再摆四个干果。古代讲究八人一桌,所以菜品,也是这样。大多数人家,除了自己子女老人一家外,还会把堂兄堂弟他们一并请到家里,有的还会把左邻右舍请来一起吃饭喝酒。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只可惜,老父亲在世时,每年除夕都要给左邻右舍写春联,要写二三百幅内容风格不一的春联,所以我家的团圆饭吃得都很晚。现在,二老不在了,我已经没团圆饭吃了。
       过了除夕,春节正式拉开序幕。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放鞭炮、再敬天地尊神、后吃饺子。一般还会在包饺子时,包几个一分钱的硬币,说是谁吃到了谁有福。小孩都盼着吃到带硬币的饺子,因为难得有这“意外的零花钱”。记得有个谚语“初一不出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开始走亲戚”。各种拜年走亲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有些远路的听说不过二月二,还在走。记得最热闹的是我们几家子一起去舅舅家和舅爷家及初五小年几个老俵们来我家。在舅舅家,就是一起吃顿饭,在舅爷家,可热闹了。舅爷家一次要走八九家,几家子的年饭吃不应。往往是这家碗刚放下,哪家饭又好了。看着各家花样、风格各异的饭肴,既想吃又吃不下的感觉,很难受的。特别是一大群晚辈挨个给长辈磕头,哪才叫一个热闹。长辈们会给发压岁钱,晚辈们磕的不亦乐乎。长辈们发一元一个的磕头钱发的心疼,心疼钱包的钱一下下的少去;晚辈们磕的兴起,是一个接一个,因为磕的愈多收的愈多。哪像现在,不但不磕头发的少了100元还不高兴。书香门第的大户人家,还要考问晚辈们的学业成就,依绩效还会再给予奖励,奖励大多数是一支钢笔或者一个笔记本。再说有热闹的,哪么过于到黑龙口看秧歌,到磨沟庙看狮子沟的耍狮子,到五星看折子戏,到麻街看走高跷。哪时车少,全凭一双退走。一天到这看戏走高跷,到哪看耍狮子扭秧歌,一点也不觉得累,只觉得年味浓浓乐趣无穷。
现在过年,老一辈年龄大了,做不了啦;小一辈,是一切都买,根本不会做。已经没有了,原有的年味。大家为了生计,天南地北的为了生活外出务工,春节有时为了给孩子们多挣些上学、盖房及取媳妇的钱,有时根本不回家。三四年能回家一次,已经是日子过得很好了。所以,年味愈发淡漠。没有了上油锅的乐趣,有的只是超市的无味成品;没有了吃团圆饭的乐趣,有的只是节日加班的盒饭;没有了走亲戚的热闹情景,有的只是哪些景点人挤人攒动的身影;没有了看戏扭秧歌耍狮子的乐趣,有的只是抱着手机刷抖音发信息泡剧蜗居宅家;没有了舅家姑家姨家的大闹天宫,有的只是和张三吃饭还是和李四去茶吧又还是去刘五哪谈合同;没有了放鞭炮点烟花的童趣,有的只是张三的烟买了没李四的年节是否办好刘五公子的升学宴红包够不够;没有了哪过年团聚的亲情延续,有的只是心累身累,哪个累。
年,年年过,景光光艳;过年年过,年年过,年年岁月各不同;光景景光,景景光,时时景景确别样。
       人,过一年,老一岁,日子流走不回。
       月,走一季,换一景,时光划过不再。
       初稿于2023年1月24日深夜写于鹤城,2024年4月6日深夜修改于西安鄠邑荣华新城。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