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商洛名人

2024-04-23 21:35:46

来源:李政权

      苏育民(1918~1966)乳名三意,绰号三三。商州市人。出身秦腔世家。其父苏长泰创办长庆社,他与长兄哲民、二兄新民均继其父之艺业,并以三兄弟的乳名大意、二意、三意改长庆社为三意社。三意社以辅、佐、盛、兴为班序,培养了四期学生。加之其侄女苏蕊娥(哲民女)演红古城,扮相俊秀,声腔甜脆,表演细腻,从而奠定了苏家班社的基础。苏育民与其长兄哲民既主演又掌班,且得名剧作家、名教练和名艺人的入社合作,使三意社虽然历经坎坷危途,但均顺利渡过。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又培养了苏玉玲、刘养民、韩彩玲、周毓华、姚峰等诸多新秀,使三意社名噪秦腔剧坛。苏的戏文武兼备,小生、须生皆很精彩。他嗓音清亮纯厚,唱腔高亢优美,丹田音与后脑音和谐配合,神满气足,共鸣性较强;吐字考究,刚柔并济,又善用“二音子”行腔,悠扬委婉,悦耳动听;道白时真假嗓音结合,抑扬顿挫,字字清晰,韵味十足;表演朴素洒脱。塑造人物神形兼备,尤其是继承了其长兄哲民的贫生戏,窘而不俗,厄百不媚,最为观众称道,在秦腔剧种的生角行里独树一帜。擅演剧目有《闹严府》、《伐子都》、《游西湖》、《杀庙》、《激友》、《将相和》、《赵氏孤儿》等。尤以《打柴劝弟》中他饰演的陈勋,曾醉倒万千秦腔戏迷。然而,局外人很少知道,他为了练好“陈勋”担柴的那副担子功,曾练断了几根扁担,双肩磨得鲜血淋淋,直到临终前,肩上仍然留着担担子磨成的茧子。1952年《打柴劝弟》在北京怀仁堂演出后,苏育民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同年获全国戏剧会演演员一等奖。曾任政协第一、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赵希愚(1915~1971)商南县人。民国十九年(1930)考入西安中山学校,期间阅读进步书籍,参加进步活动。民国二十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二十五年转为中共党员。国共合作后,经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介绍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二十七年秋,任中共陕西省委巡视员。抗日战争后期,先后任渭华第一任县委书记、陕西省委特派员、晋绥二分区代专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八军政治部宣传部长、豫鄂陕边区前委办公室主任、豫西日报社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共陕南区委宣传部部长、《群众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西北地区工作部办公室主任、中共鞍山市委书记、中共鞍山钢铁公司党委书记、中共旅大市委书记等职。
      谢苏(1916~1981)洛南县尖角乡马鞍桥村人。民国二十年(1931)在洛南中学上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考入西安高级中学,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双十二事变”后,受西安市联合会派遣,同洛南在西安上学的白映辉、陈登榜、李宗白等回洛宣传西安事变的经过和张学良、杨虎城的八项主张。1937年,考入西北农学院,同年11月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8月被中央党组织选送到延安马列学院学习,11月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巡视组工作。1939年4月在晋察冀边区北方分局做保卫工作。7月,先后任晋察冀区公安总局秘书长、教育科科长等职。1942年2月调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公安局社会科任科长、局党组成员。1944年2月任晋察冀边区公安管理处第一科科长。1945年10月至1948年6月,先后调任该边区察哈尔省五分区和四分区地委委员、社会部部长、专区公安办事处主任等职。全国解放后,谢苏先后任察哈尔省社会部副部长、公安厅副厅长、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委员等职。1953年3月调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先后任保卫处处长、第七局副局长、保卫司司长、监察局局长等职。1958年8月调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十设计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第十局局长。1960年11月调任第三机械工业部机关党委书记,1963年5月调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驻第三机械工业部中央监察组副组长。1975年11月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顾问。
      刘西有(1925~1981)丹凤县月日乡马炉村人。历任互助组组长、农业合作社主任,中共马炉大队党支部书记,中共丹凤县委常委、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贫下农协会副主任,中共九大、十六大、十一大代表,陕西省劳动模范。解放初,刘西有响应毛泽东号召,第一个成立变工队。变工队没镢头,他带领大家到百多里的赵川背铁砂,打了十二把镢头,被称为“十二把镢头起家”。此后艰苦创业三十多年,永葆劳动者本色。由初级社主任到县革委会副主任期间,始终坚持出门身带“三件宝”(劳动工具、干粮袋、学习材料);坚持“五鬼”(懒、馋、占、贪、变)不缠身。为使乡亲早日摆脱贫困,他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不懈地治山治水,发展农副业生产。凭借原始工具,筑起了千余亩连片石坎梯田和沟台地,第一次解决了马炉人吃粮问题。为种植珍贵药材山萸,刘西有反复琢磨,用畜粪浸种办法,终获成功,广种山萸二十多万株,十年后逐渐进入盛果期,被誉为“绿色银行”。使“叫花子也不来”的穷山沟脱贫致富,他所领导的马炉村被评为西北地区红旗单位,他个人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魏钢焰的报告文学《旗手刘西有》、《人民日报》通讯“愚公赞”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王家成(1907—1985)柞水县西川关山村人。世代以农为生,家境贫寒。其父因给地主当长工,跌崖成残。年幼的王家成被迫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后因卖工两次摔断右臂和腕骨,因无钱治疗,使右肘成为畸形。两代人的苦难遭遇和艰苦经历,使他下定学治骨伤医术的决心。十八岁拜师学医,由于不识字,困难重重,但他勤学好问,持之以恒。经常涉水攀崖,挖寻草药。为了准确识别药性,他不顾个人安危,亲口尝百草性味,多次发生中毒症状。经过长期实践,他终于掌握百种草药的特异性能和用法,开始为民医伤治病。不论白天黑夜,随叫随到,从不索取报酬,治愈者不计其数,从此声誉大增。1970年,王家成受聘到柞水县医院骨科科研组。他以简易独到的医术和草药,治疗各种骨折,效果甚佳。他研制的“龙腾须”片配方,临床验证,治愈率达96%,誉传省内外。据1971年至1977年统计,骨科组6年接诊来自全国26个省市的病人26000余人。1971年2月,王家成参加北京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总结临床经验,研究出“马铜砖片”配方,此方对脊骨水神经损伤有恢复功能和明显疗效。随后又反复研究运用盘龙七、扣子七、八里麻、重楼等三十多味草药配制出“盘龙七”药酒,治疗风湿关节炎、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骨折及其后遗症,经临床验证,总有效率达97.8%,疗效十分显著。1985年,经专家鉴定送陕西省卫生厅批准,交“西安制药厂柞水分厂”批量生产,以满足广大患者需要。1978年4月,王家成第二次进京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他研制的“龙腾须”获得大会嘉奖,再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会后,他更加一心扑在工作上,每次出外开会,都用木箱装上自制的草药片、散、丸、剂,只要遇到病人马上进行医治,使病人非常感激。王家成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被选为全国第四、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0年被聘为《中医辞典》外伤科编写组、陕西省战略中草药顾问、商洛地区中医学会名誉会长。历任柞水县医院、中医医院副院长等职。
      陈建晨(1906~1989)女,丹凤县老君河畔陈家村人。民国十二年(1923)入北京商业补习学校,毕业后任北京女子储蓄银行部主任。民国十五年加入国民党,任陕西省党部委员,与国民党左派人士于振瀛结为伉俪。后经丁维芬推荐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作。“五·卅”惨案发生后,陈建晨对时政多有抨击,激怒了蒋(介石)陈(立夫),被派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专业。民国二十四(1935)回国,先后任中国、朝阳、民国等大学教授。“七·七”事变后,辗转回西安,得到林伯渠的支持,主办《大团结》半月刊。并先后任西安临时大学、政治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安商业专科学校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她利用这一合法身份,积极参与反内战斗争,有“巾帼丈夫”之誉。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部副部长、全国妇女联合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全国政协常委。
      巩德芳丹凤县巩家湾人。民国十七年(1928)担任商棣仙联保处常备队副队长,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于民国二十八年七月四日,处决了顽固反共的谢孝廉,组成商洛第一支抗日人民武装。二十九年六月二十三日,在中共商县县委领导下,率部在四方岭设伏,一举击毙保安中队长冯麟生,革命声势大振。三十一年春,奉中共陕西省委之命回陕甘宁边区参加整训,在马栏创办“德记骡马店”,担任经理。组织商洛去的干部学习、生产,接纳和派遣往返商洛从事地下工作的干部战士,为商洛武装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抗战胜利后,奉命回商洛,同先期回商的蔡兴运、田申荣领导的游击队一起,争取竹林关、龙山一带张奎、谭道鹏两支地方武装,使革命队伍扩大800多人。三十五年春,成立中共商洛工委和陕南游击队指挥部,任中共商洛工委委员和陕南游击队指挥部指挥。七月二十六日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中原主力突围部队到商洛。七月十七日,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亲拟电文指示:“我游击武装巩德芳部活动于西荆公路南北”,“你们应和巩部联络”,“依靠巩部及广大民众在陕南十余县建立根据地”。八月二日,李先念与巩德芳在丹凤县留仙坪转磨沟口会师,三日在留仙坪召开连以上干部联席会,组建豫鄂陕军区第二军分区,巩德芳任司令员。九月二十四日,李先念、汪锋主持,在丹凤县大峪沟脑封地沟成立中共豫鄂陕边区委员会和军区,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毛泽东主席在《三个月总结》一文写道:“陕南革命根据地有力地牵制了进攻延安的敌军,为支持我军在华北、华东等战场取得胜利,为翌年的大反攻赢得了时间”。当时李先念、郑位三和陈少敏因病不能随军行动,巩德芳即组织群众和部队严密保护,使其在商洛安全度过3个多月,并顺利返抵延安。在中原突围部队进入商洛,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的日日夜夜里,巩德芳肩负李先念的安全保卫,在西荆公路和边远山区神出鬼没地牵制敌人。在艰苦的游击战中,他积劳成疾,民国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三日,溘然长逝,时年38岁。他的父亲巩怀让、妻子张菊娃、胞弟巩德胜、伯父巩怀富、表兄巩德彦均被敌人杀害,堪称满门忠烈。
      王桢(1934~1994)女,山阳县人。1950年分配到商洛剧团当演员,曾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烈火扬州》、《游西湖》、《谢瑶环》、《法门寺》、《八件衣》《玉堂春》、《游龟山》、《三滴血》、《白蛇传》、《梁秋燕》和《六斤县长》等40多个传统剧中担任主要角色。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剧观摩会演期间,她演出的商洛花鼓戏《夫妻观灯》,荣获表演一等奖,并被推荐进京,参加全国第一届音乐周演出。同年10月出席全省文化艺术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58年她主演的商洛花鼓戏《种核桃》参加西北五省区文艺会演。1960年陕西省青年演员会演,她主演的商洛道情《水泼大红袍》,荣获表演奖和优秀演员奖。商洛被誉为“戏剧之乡”,王桢等人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陈正庆(1946~2007),男,陕西省洛南县人生,中共党员,1958年考入洛南县剧团,先后从事演出、编剧等工作,任陕西省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陕西剧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商洛地区戏剧·创作研究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陈正庆1965年开始戏剧创作,先后创作或合作创作大型戏剧十余部,小戏、小品30多个,其中商洛花鼓《屠夫状元》《六斤县长》等脍炙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曾荣获1982-1983年度全国优秀剧本奖(即曹禺戏剧文学奖)、全国广播剧优秀剧本奖等多项奖励,被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京夫(1942-2008),原名郭景富,商州北乡腰市镇马角山人,原为中国作协会员,陕西作协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系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960年京夫从商洛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原商县初师、商县腰市中学、商县中学任教10余年。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准备,196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后因“文革”中断。1972年调入原商县文创室创编戏曲节目,期间又重新开始小说创作。1976年借调到省上一家文艺刊物协助审稿,得到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等著名作家和编辑的热忱鼓励和指导。“文革”结束后,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京夫的小说创作踏上了稳步攀升的道路,并在80年代初进入爆发期、丰收期,攀跃上一个崭新的高度和水准。1985年,京夫由原商县文创室调入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后,开始了中、长篇小说的创作。迄今发表短篇小说100余篇,中篇20多部,长篇5部,计400多万字;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深深的脚印》《天书》《京夫小说精选》,散文集《海贝》,长篇小说《新女》《文化层》《八里情仇》《红娘》《鹿鸣》。自1980年以来,获全国性文学奖多次。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以自己的创作心态和视角、实绩和成就,树立起了一位平民作家的形象,成为当代陕西文学的中坚和主将,是中国当代文坛有重要影响的实力派作家。
      徐升莲,女,丹凤商山敬老院院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受乡党委的委托,拿出自己养的牛、鸡、猪、兔和承包果园、开榨油场积攒的资金,在原“商山知青点”的旧房破院中办起敬老院。并在办院的实践中摸索出“以厂养院”、“以院带乡脱贫”的新路子,将老伴的存折、独生子摩托车及家中4间房作抵押,用贷款先后办起地毯厂、日用化工厂、饲料加工厂和百头牛场、百头猪及千只鸡场,不仅给敬老院创了效益,而且安排132名子女就业,使70户群众脱贫,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高度赞扬。省委、省政府,国家民政部、人事部授予她劳动模范称号。同时荣获全国民政系统最高奖“孺子牛奖”、全国敬老好儿子金榜奖。曾三次受到中共中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切接见。1995年12月22日,江总书记在视察商洛时,专程来丹凤视察敬老院,并题写“商山敬老院”匾额。
      贾平凹,男,丹凤县棣花镇人。1976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文学编缉室、西安市文联《长安》文学月刊当编缉;1983年调入西安市作家协会任专业创作人员。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陕西省分会副主席、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西安市青联副主席、陕西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陕西省作协主席、商洛文联名誉主席。一级作家。已出版作品有《商州初录》、《商州又录》、《腊月·正月》、《兵经》、《空白》、《鸡窝洼人家》、《浮躁》、《废都》、《白夜》、《高老庄》、《怀念狼》、《病相报告》等长、中、短篇小说,诗歌、文论等40多部(篇),680多万字。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脚本有10余部。其作品先后在国内外荣获各种文学奖30多次。1988年获“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弗来那文学奖。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韩、越、日文出版。
      陈彦,1963年出生于陕西省镇安县。一级编剧。中共十七大代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兼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席,西安交大兼职教授,共创作《留下真情》、《西部风景》《大树西迁》等大型戏剧作品十余部,其中《迟开的玫瑰》获“曹禺戏剧文学奖”和“文华编剧奖”,2006年被评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第一名。创作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多部,获长篇电视剧“飞天奖”。在戏剧、电视剧、歌词创作三个领域,三次获得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0年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同年被评为文化部优秀专家,被中国文联命名为“全国百名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2001年被评为“陕西十大杰出青年”。2007年被中宣部、国家人事部、中国文联联合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全国六、七、八次文代会代表。 
(文中数据来源于2010年《商洛统计年鉴》)

---于2014年6月4日整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