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陕西资讯 > 正文

汉中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调查

2020-11-01 15:43:43

来源:陕西日报

分享到: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高起点迈向新生活

——汉中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调查

每到柑橘成熟季,位于城固县城以北15公里处的桔园镇郭家山村总是一派热闹的采摘景象。这里是中国柑橘适生区的北缘地带,漫山遍野栽种着绿油油的橘树,黄澄澄的橘子缀满枝头。

“今年雨水好、光照足,我们种的又是特早熟品种,能抢占上市先机。目前3万公斤橘子都采完了,总收入近9万元。”10月26日,村民郭江涛在接受采访时高兴地说。

郭家山村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柑橘种植面积达2500亩。在脱贫攻坚中,该村成立合作社,注册“汉尚”蜜橘品牌,完成绿色食品认证,培训职业农民,推行标准化种植,于2018年顺利脱贫摘帽,2019年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郭家山村的蝶变掀开了汉中市乡村振兴美丽画卷的一角。作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汉中市在开展脱贫攻坚的同时,乘势而上、因地制宜,积极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兴产业、抓治理、聚人才,使老百姓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锅里有粮碗里香”

集体经济释放产业活力

9月27日,记者站在汉台区汉王镇红星村的长岭梁上,一大片李子林映入眼帘。

“李子林总共320多亩,向西到汉王镇光华村,向东到城固县文川镇观沟村,土地是从近200户农户手里流转的。”红星村党支部书记黄全华指着远处说,“这是从贵州引进的冰糖李,含糖量高。去年刚种上,挂果后预计一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五六十万元。”

红星村从2017年开始推行“三变”改革,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全村土地实现了100%流转。土地资源“盘活”后,村上先后引进花卉、食用菌等产业项目,建立核桃、杜仲等苗木培育基地,实现了“村有一业、户有一工、人有一股”的目标。

“锅里有,碗里才能有。”作为一名干了19年的老支书,黄全华深有感触地说。

如今,红星村不仅摘了贫困帽,村民人均纯收入也已过万元。该村农民土地100%入股到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100%流转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两个“百分之百”的“三变”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对于巩固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汉中市每个村都建起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实现贫困群众全覆盖。全市10个贫困县区中,7个已全面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178个村年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

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分散的小农户连接起来,困扰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地处秦岭南麓的小城留坝县,依托村党支部成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扶贫社)。“村上试点扶贫社后,由专业人员负责生产菌筒,然后将菌筒向下托管给群众。香菇生产出来后由扶贫社统一收购,再向上和龙头企业对接,这样就解决了市场销路。”留坝县马道镇沙坝村党支部书记余海兵说,“通过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几年食用菌基地不断扩大,村集体经济积累和村民收入也持续增加。”

2017年6月起,汉中市将留坝扶贫社的经验推广到全市500个贫困村。

2019年10月,留坝扶贫社的创新与实践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小院落有大文章”

共建共享助推乡村治理

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前行,来到留坝县火烧店镇中西沟村时,视野豁然开朗。潺潺的河水、茂密的竹林、野趣横生的稻草人以及路边家家户户门前点缀的花草,让这个小村落宛若世外桃源。

原生的风景、整洁的环境,是中西沟的魅力所在。然而过去,这里污水横流、垃圾乱倒、蚊蝇成群。

整治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而要想打赢这场硬仗,离不开村民的支持。

2016年,中西沟村两委会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院坝说事会”,就做好村里的环境卫生工作征求村民意见。最终,全村人一致同意采取“清(垃圾)、拆(违建)、建(设施)、管(长效)”四步工作法扮靓乡村。同时,大家还达成了成立村自来水管护队、道路管护队、环境卫生保洁队,并每人每年交20元保洁费的共识。

人心齐,泰山移。由于村民参与自治,大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村容村貌很快发生了变化。

今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单位编写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19年)》出版发布。该报告选编了27篇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其中留坝县中西沟村《念好“清拆建管”四字诀 打好乡村振兴“第一仗”》成功入选,这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村级典型案例。

“小院落有大文章”,共建共享助推乡村治理迈上更高水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汉中市针对农村基层矛盾多、群众利益诉求多、教育手段方式单一等问题,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探索推行“院坝说事会”“院落自治”等群众工作法,畅通了民意渠道,使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共谋发展新路子。

为了进一步创新做好群众工作,树立农村新风正气,城固县还成立了县镇村三级乡贤文化促进会,并从老党员、退休干部、致富能手、土专家等群体中评选出1600余名乡贤。在“乡贤说事大院”里,群众说心里话,乡贤积极协调,很多矛盾纠纷在大院里就化解了。

据统计,汉中目前已在农村开展道德评议1.4万场次,在1010个贫困村设立红黑榜,评选乡贤1.1万余人,建立1010个扶智学堂。

“梧桐引来凤凰栖”

环境优化汇聚人才力量

尹鹏先今年30岁,两年多前,他放弃了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的宝贵机会,选择到留坝县当一名“博士村支书”。作为一名生态学博士,乡村成为他成长和锻炼的舞台。

“褪去书生气,做事接地气。”这是村民对这名“博士村支书”两年来的评价。

尹鹏先到留坝县火烧店镇烧房坝村工作后,走村入户,修桥铺路,利用专业所学改造低产板栗林、橡子林……“这里的老百姓已把我当自家人了,我也把这儿当作自己的家。我要倾尽全力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尹鹏先的话语充满自信和感激。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脱贫攻坚中,汉中市吸引了不少像尹鹏先这样的有志青年扎根基层,干出一番事业。

与此同时,汉中市强化政策和资金保障,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建立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模式。全市先后建成45个院士及专家工作站,有力促进了当地茶叶、猕猴桃、中蜂、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为进一步优化村级带头人年龄结构,提升村干部能力,汉中市还注重吸引返乡创业人才进入村“两委”,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从略阳县城西行48公里,在与甘肃康县接壤处,有一个名叫坪沟村的偏僻山村。这个村的班子成员几乎都是“80后”“90后”。“我们班子5个人平均年龄只有35.7岁,其中4个人都是返乡创业者。”现年38岁的坪沟村党支部书记李飞介绍。

村干部的年轻化得益于略阳探索推行的村干部履职专业化、管理规范化、考核差异化、补贴标准化的“四化管理”模式。

激励和考核机制明确了,不少在外打拼的青年人回村找到了干事创业的新天地。

“我现在一个月能拿到4000多元,干的工作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也很有成就感。”29岁的村干部张永星说。

据悉,在2018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汉中市共有2048名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优秀人才进入“两委”班子。(记者 李艳 高振博)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