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脱贫攻坚 > 正文

脱贫攻坚 讲述一个也不能少的温暖故事

文章来源:西安新闻网
字体:
发布时间:2019-11-19 11:41:27

花椒丰收,农民脸上乐开了花。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脱贫攻坚又一年。

在波澜壮阔的西安脱贫攻坚图景中,有一抹温馨幸福的底色浓厚绵长,其上陈列着“一个也不能少”的温暖故事,诉说着群众从“忧居”到“有居”再到“优居”,从“希望”到“兴旺”,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2019这一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持续将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推进精准脱贫,高度关注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高位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切切实实让贫困群众感受到生活的新变化。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闫珅/文 记者 王旭东/图

“乘法”事半功倍 注重扶志扶智激活力

一场场村民座谈会,一份份入户调查问卷表,全县各镇街、各部门坚持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深度开展摸排工作。

周至县二曲街办梳理出扶志扶智对象12户46人,在“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工作基础上,以每户2000元的标准用于改善人居环境。重点宣传健康、产业、金融扶贫政策,充分利用公益专岗优先安排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集贤镇针对全镇21户扶志扶智对象,建立21支扶志扶智工作小组,为每户制定了谈心交流、政策宣传、思想疏导、产业扶贫、项目支撑、技术培训等系列方案,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转变。

“扶志”,就是要把贫困农民自己主动脱贫之志气“扶”起来,增强他们脱贫增收的主观能动性。“扶智”,就是国家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信息流通渠道拓展等方面,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以开拓致富门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授人以渔,盲人贫困户学会了按摩技能。

近年来,周至瞄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贫困群众转移就业的需要,以“扶志六法”为抓手,坚持扶贫、扶志、扶智三驾齐驱,造血、输血双管齐下,推动拔穷根、稳脱贫。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周至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保护好秦岭北麓和渭河、黑河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聚力乡村振兴,加快现代都市农业、绿色生态工业、文化旅游服务业发展步伐,以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努力打造陕西民宿旅游第一县、现代服务业大县,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生态宜居后花园。

2019年5月7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发布公告,周至县等23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西安市唯一的贫困县正式脱贫摘帽。

“靶向治疗”破解 贫困群众真问题

白墙蓝瓦、五颜六色的农民画,透着农村的古朴,这是长安区杜曲街道三府衙村。71岁的李问民就住在这里,是三府衙村贫困户之一,在他院子里,还未拆除的土木结构旧房子与享受扶贫政策新修的砖混房子形成鲜明对比。

“去年年底,老伴去世,孙女降生,不料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多亏扶贫干部发现及时,多方筹措资金并进行手术才换回了幼小的生命。”三府衙村党支部书记梁林华介绍这家情况时,不断为这一家人有“贵人相助”感慨。

针对他家情况,村上有何措施呢?“李问民在家养了几头羊,儿媳和孙女享受着健康扶贫政策,定期都有医生上门做健康指导。他儿子成为巡河员,每月都有固定收入,他们家有部分土地流转到西安春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定期有分红收益,还可以抽空去该公司务工,也可以有一份收入。”梁林华一口气介绍完针对李问民家庭的“靶向方案”。

送技术,让贫困群众致富有信心;送岗位,让贫困群众增收有保障……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租赁经营等形式,为每个类型的贫困群众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参与方式,不但盘活了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且实现贫困户产业帮扶全覆盖、产业分红可持续。

通过实地走访,杜曲街道探索的“党建+合作社+企业+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从根本上的帮助贫困户建立持续稳定的中长期农业产业,将产业扶贫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让贫困群众美好生活未来可期。

秦岭深处的“致富伞”

一排排大棚鳞次栉比,一袋袋菌棒整齐排列,一朵朵浅褐色的香菇升柄展伞,圆鼓鼓沁香诱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狮峰村是蓝田县蓝桥镇的一个小山村,这里生态环境良好,气候宜人,山清水秀,是食用菌的最佳适生地之一。发展香菇产业脱贫致富,成为狮峰村村民和贫困户的共同选择,也成为该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在海拔1300米的秦岭深处,每一个菌棒的制作都不容易。

头一年10月就要开始准备制作菌棒,培育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菌棒所用锯末大多是以栎木、苹果木为主要材料,每一个有6斤重,再添加少许石膏和白糖,以作支撑,增加甜度。长满菌丝需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只需要将菌棒排列整齐,放入养菌棚。

“我们村地处秦岭山区,夏季温度只有30℃左右,昼夜温差大,种植的反季节香菇菌棒水源是天然山泉水,生产出来的香菇品质优良,好吃,我们可真是体会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内涵了!”说起村上发展的香菇产业,蓝田县蓝桥镇狮峰村党支部书记辛群良侃侃而谈。

在狮峰村的香菇产业示范带动下,蓝桥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小镇。一朵朵美丽的“香菇伞”,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的“致富伞”,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种植香菇走上了一条稳定的增收致富之路,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勾勒出一道幸福的农村美景。

目前狮峰村共建设香菇大棚254个,占地94亩,现有香菇菌棒26万个。产业园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发展运营模式,坚持党支部示范引领,合作社具体管理,集中贫困户力量,共同发展壮大产业,吸纳贫困户、群众就业务工,发挥脱贫攻坚成效。得益于得天独厚自然条件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不起眼的香菇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增收的“香饽饽”。

让农民在家门口打工挣钱

如果没有要紧的农活,50岁的穆寨街办东岳村村民黄爱侠每天都会去村里的合作社打工,从事枣夹核桃仁包装工作。每月1500元的工资不算高,但对于丈夫与女儿均在外打工的黄爱侠来说,有总比没有强,这笔收入足以应付日常开销。“村子里现在有这个厂子,我们在家门口也能打工挣钱哩!”

黄爱侠口中的“厂子”,就是穆寨街办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农副产品加工的社区工厂——西安市临潼区聚和福种植专业合作社。这是一家以血麦深加工、核桃仁深加工、辣椒油深加工、陕西凉皮深加工、辣椒、香椿调料包深加工、柿子深加工、杂粮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类企业,通过实施社区就业促进脱贫,解决穆寨辖区有劳动能力的移民搬迁户和贫困户就业,就地取材发展当地产业的优势,解决当地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形成家门口就业和发展产业的脱贫新模式。

这一项目运作模式以“社区工厂+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社区工厂+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农产品”和“社区工厂+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电商订单农产品”为主,一方面提高当地农作物收益,另一方面对当地贫困户和务工人员进行培训工厂工作技能,实现社区工厂就业扶贫。

“国家政策好、帮扶干部好,我们没想到的,扶贫干部都替我们想到了,现在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腰包越来越鼓了,日子越过越红火。”黄爱侠竖起大拇指,为扶贫工作点赞。

追赶超越 开拓创新 走出全面脱贫的美丽途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为了兑现这个承诺,无数扶贫人矢志不移,勇挑重担,奏响一曲曲改变命运迈向全面小康的壮丽凯歌。

许多民间公益组织也参与到扶贫当中。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近年来,西安市291个出列村和89个重点帮扶村,派驻380支驻村工作队、1253名驻村队员及第一书记、24020名联户干部,实现贫困村和贫困户“一对一”精准帮扶全覆盖。动员全市284所学校、医院,154家企业及商会开展“百企联百村”、“一院帮一村”、“一校帮一村”,构建了“3+X”社会帮扶体系。推广42个联村党委,覆盖206个行政村,集中实施连片攻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全市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沥青)路,户户通照明电,全域覆盖广电信号,全部有了达标水源。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046户,建设19个安置社区,易地扶贫搬迁1914户,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用心绘制“村美民富”的新画卷。

依托西安资源优势,开发公益专岗,全力推进转移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不落一人,努力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建档立卡贫困户义务教育阶段实现“零辍学”,符合条件的贫困学生教育资助全覆盖。新农合参保、村级卫生室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群众幸福生活有保障。

按照中省要求,西安始终不忘初心,主动给自己加压力、找毛病、补短板,沿着追赶超越、开拓创新的主干道加速推进,全面脱贫的美丽途径,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