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艺术 > 正文

行吟在商於古道上的诗人们

2020-08-07 09:36:28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李向红 张萍 范天晓

分享到:

faf11c0d-2bea-4710-8bf1-3f80667f291c.jpg

商於古道路线图。记者 李向红摄

  “六百商於路,崎岖古共闻。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间辨,人从树杪分。更谁开捷径,速拟上青云。”大诗人李商隐一定不会想到,在他故去的1000多年后,我们走在这条商於古道上,实地感受他当年写下《商於新开路》时的心境。

  商於古道,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条诗歌之路,元稹、韩愈、李白、白居易、杜牧、李商隐、温庭筠、柳宗元等人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条路,将会有不可胜数的优秀诗歌缺席中国诗歌史。

  诗和远方一路行

  千古绝唱留后人

  商於为古代地名。商於古道,秦汉时称武关道,唐时又称商山道或商州道,全长300余公里,从秦岭南麓陕西商洛的商州出发,沿丹江向东南方向行进,穿过丹凤县、商南县的蜿蜒河谷,最终延伸到河南内乡的柒於,其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料记载,当时,秦国和楚国为争夺商於这块地盘,曾展开多次拉锯战,大多以秦胜楚败而告终。战国时代,张仪为了破坏齐楚联盟,欺骗楚王说,如果楚王不与齐国联盟,就将商於肥沃的土地给楚国。楚王信以为真,同齐国解盟,向张仪索要土地。但是,张仪不承认有过此番承诺。于是,楚王大怒,发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后来,狡诈的张仪又以与楚王谈判为名,诱使楚王来到商於,并趁机将其扣押。楚王无奈,客死他乡。后人对楚王客死他乡多有感慨。李商隐就写过一首诗《商於》,诗曰:“商於朝雨霁,归路有秋光。背坞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势,横戟岂能当。割地张仪诈,谋身绮季长。清渠州外月,黄叶庙前霜。今日看云意,依依入帝乡。”杜牧的《题武关》,写得更令人深思:“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山樯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商於古道研究学者姚怀亮在其文章《商於道:唐诗之路》中有这样的描述:盛唐时期,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很少用兵,商於古道的经济、文化沟通作用凸显。商旅驮骡多利用商於古道的便捷条件,往返于长安、东川、岭南、交广,络绎如织。难怪诗人王贞白说:“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那个时候的商州“邮传之盛,甲于它州”,所以唐代诗人、文士、官员或上京赶考,或职务调迁,或去各地视察,或赴京拜谒,或贬谪南方,憧憧往来皆出是郡。

  姚怀亮写到,唐代往来奔波于商於古道上的诗人,约200余人。其中,有的人往返多次,如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李白曾在商州盘桓过七八个月。贾岛辞去蓝田县令落拓为僧时,曾以“无本上人”的法名入住镇安云盖寺。王维虽半隐辋川,对商州山水仍无限神往,写过数首赞颂商州山水的诗歌。这些诗人于此间行吟,一路踏歌为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诗作,名篇佳句甚多。如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温庭筠的“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些作品,都已成为千古绝唱。

  读诗篇里的故事

  追岁月里的乡愁

  随着朝代更迭,商於古道也几经改建和修缮。唐贞观元年,商州刺史李西华将商於古道重新修缮,从陕西蓝田到河南内乡300余公里的路上,增设了仙峨、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关、青云、层峰、富水等驿站。这些重要的驿站,成为当时“北通秦晋,南接吴楚”的物资集散重地。直至今日,秦岭山脉中的古道山壁上,还遗留着一些孔穴的痕迹。

  唐时商山路驿站众多,从当时的地理位置和驿站设置的密度看,商於古道是当时联系关中与中原、东南各地的交通要道,同时又是商客交易、文人往来、官宦履职的必经之道,客观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融合和繁荣。可以说,“六百里商於路”既是一条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之路,也是一条连通中国西北与东南的交通要道。

  有这样一个故事:贞元年间,有一位福建籍诗人欧阳詹,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回程途经蓝关,看见秦岭,触景生情,写下《题秦岭》一诗。诗曰:“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其中,“北行一步掩南方”,绝妙地将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的重要地位写得一清二楚。这种实地感受绝不是关在小房子里能写出来的。姚怀亮感慨:文学创作讲究灵感,若是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苦思冥想,那是无济于事的。南北通达的商於古道正好是南北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按时下流行的话讲就是,商於古道为南北诗风融合搭建起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那么好的文学作品和优秀诗人。另外,还有许多流传下来的纤夫号子、商山民歌等。

  有研究者发现,众多有关商於古道的文学作品,从内容看,有感慨路途险阻的,有吟咏民风民俗、生态环境、风物人情的,有评价商山四皓及武关的,有争论驿站名称的,其中,以感叹自然风光的诗句尤为众多。

  李白“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的感叹;王维“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和“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的描绘,将商於古道的地理位置、地理风貌用寥寥数笔尽数概括;王禹偁贬官商州期间创作的诗歌,将商州的山水名胜、风俗人情、生产生活都写了进去。

  商於古道虽只有300余公里,但它连接着都城长安,因此,它又被称为“商山名利路”,一方面是因为这条路是南方学子赴京赶考求取功名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这条路上还行走着像元稹、韩愈、白居易等,被赶出权力中心的官场失意者。一去一来,因方向不同而展现出心境各异。白居易在棣花驿站留下了《初贬官过望秦岭》。诗曰:“草草辞家忧后事,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诗人当时的心境全在字里行间。

  李白曾多次往返商於古道,途经商州并在此短暂停留,在此期间创作了《过四皓墓》等十余首诗,其诗中既有对商州景物的描写,也有拜谒历史遗迹的感悟,一方面吟咏秀美的自然风光,另一方面记述厚重的人文景观。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商山洛水的喜爱。如《过四皓墓》:“我行至商洛,幽独访神仙。园绮复安在?云萝尚宛然。荒凉千古迹,芜没四坟连。伊昔炼金鼎,何年闭玉泉?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木魅风号去,山精雨啸旋。紫芝高咏罢,青史旧名传。今日并如此,哀哉信可怜。”全诗赞颂了商山四皓的高风亮节,同时抒发了对时世的感慨。王维的好友李灵赴上洛出任刺史,他赠诗《送李太史赴上洛》相送,诗中有这样的描述:商山包楚邓,积翠霭沉沉。驿路飞泉洒,关门落照深。

  杜牧的《题商山四皓庙一绝》《题武关》《商山麻涧》,还有赵嘏的《商山道中》等诗篇,也同样抒写了商州的地域风情。

  商州牧护关镇掩映在绿树群山环抱之中,幽静安宁。在镇子旁的山坡上,有一座文公祠,又称韩愈祠。当地的村民说,这里有说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见证着商於古道的过去和今天。如果知道自己被贬广东潮州后,小女儿会客死他乡,不知韩愈还会不会留下千古诗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为我们讲述他的傲骨与坚持、辛酸和愤慨。

  诗歌是古代文人墨客感怀抒情的一种方式,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记录了社会。在那个内务、外交都极为兴盛的时代,商於古道担负着唐王朝与东南各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交流的重任。往返的商旅驮骡在路上熙来攘往,满程络绎不绝,给沿途带来丰富的物资和逸闻趣事。一批又一批诗人于此间边行边吟,一路踏歌来去,为后世留下千余首精美诗篇。

  “劳将白叟比黄公,今古由来事不同。我有商山君未见,清泉白石在胸中。”晚年居住在洛阳的白居易,曾一往情深地写下了这样怀想赞美商州的诗句。商州山水激发了古代诗人的才智和灵气,商於古道给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养分,赋予了灵魂。这条浸润了历史与文学的古道,千百年来,就那样默默地数着来来往往的脚步,听着或悲或喜的辞赋……凡是过往,皆是序章。站在秦岭之上商於路,敞开遐想,历史在每个节点沉思,我们更应该憧憬这波澜壮阔的大时代,让商於古道铺满诗的鲜花,溢满一路芳菲。(记者 李向红 实习生 张萍 范天晓)


  记者手记

  一条诗路

  7月24日,天上飘着零星的细雨,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味道。我们按照当地老乡指的路,在丹凤县城东南30多公里的312国道南侧,找到了有着“秦之四塞”之称的武关。

  站在旧时武关东城门烽火台遗址上,眼前的残垣断壁,向我们诉说着那久远年代的故事:武关要塞上,狼烟四起,战马嘶鸣,刀光剑影,两军交战,将士们视死如归。

  “余光返照寨源山、石桥古渡几千年、龙潭古寺迎水立、白崖仙迹入云端、笔山鹿鸣声悠远、玉泉串珠洞中天、砚水鱼跃洞中天、莽岭神芝享人间。”在村口的一块大青石上,石刻的文字介绍了曾经的武关八景。可以想象,古时候的武关,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极佳的旅游胜地。当地的村民指着远处的山说:“那座山就叫笔架山。在古代,人们去那座山上游玩时,可以听到呦呦鹿鸣。那座岭叫莽岭,在那里可以采到灵芝。”

  我们在村口遇到了74岁的赵改琴奶奶。她告诉我们,仅存的武关古城墙就挨着她家的院墙。“我的老伴儿惠怀玉,还为这个文物写了序并刻在了石碑上。”说着话,赵奶奶带着我们走进了她家的院子,我们见到仅存的武关古城墙被一块块垒起来的砖保护着。赵奶奶说守护好这个文物是她一家人的大事,老伴儿虽然去世了,但是她还在,会一直守护好这段古城墙。出了院子,我们看到了刻着《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关遗址维护重修序》的石碑,落款写着惠怀玉,2013年5月1日。

  武关城西南角的寺咀子,有佛寺一座,寺高三层,下临龙潭,倒映水面,成“龙潭古寺”胜景。城南有五座山峰并排,形如笔架,故名笔架山。笔架山下状如砚台的潭水,城西南如玉带串珠的清水沟等,都是村里人挂在嘴边,讲给访客的故事。

  路旁的墙壁上,写满了古代文人们留下的诗句。

  “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这首题为《再宿武关》的诗句,正是唐朝诗人李涉被贬,离开长安经武关赴流放地途中而作。“远别秦城万里游”开头一句,诗人就点出他再宿武关非同寻常。秦城,就指的是当时的长安。诗人告诉读者,他是从长安来,去往遥远的地方,这里暗示了他被罢官流放南方。因此这次远别意味着和长安的永别,和仕途的永别。“万里游”也并非去游山玩水,而是被迫去往远方。

  白居易的《武关南见元九题山石榴花见寄》,诗曰:往来同路不同时,前后相思两不知。行过关门三四里,榴花不见见君诗。

  寇准的《秋日武关道中》,诗曰:行尘漠漠起西风,来往征轩似转蓬。驻马几多愁思苦,乱蝉衰柳武关中。

  ……

  站在烽火台遗址上极目远眺,巍巍秦岭郁郁葱葱。一阵微风吹过,恍惚间,我们好似看到了那一批又一批的诗人,于此间行吟,一路踏歌而来,一路踏歌而去,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传世佳作。

  商於古道,一条由古楚先民开辟的道路,连接着关中地区与南襄盆地,历史上不仅为兵家要地,同时也是转运物资的命脉,成为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商贸交流的一个纽带。学者梁中效认为:古代文人用诗歌记录了商於古道的开凿及走向、沿途的关隘与驿站以及当地的风俗与民情,讲述了商於古道的历史典故、自然生态,印证了诗人们或孤苦跋涉,或春风拂面的心路历程,使此道成为一条文化之路。

  历史折回今天,商於古道渐渐重回人们的视野,它的文化积淀和影响力依然深厚。以贾平凹、京夫、方英文、孙建喜、王盛华、鱼在洋、陈毓、王卫民、姚家明等为代表的商洛作家群,深深扎根在这片热土上,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为陕西文学事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积极贡献。(李向红)

精彩推荐